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创新:各地出台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政策综合分析
来源:
狄普思
日期:2025-02-24 11:31:36
点击:199
属于:行业动态
信息摘要: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北京市、河南省、云南省、江西省等地的相关政策综述
在当今经济发展格局中,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其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效率与质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北京市、河南省、云南省、江西省等地的相关政策进行综述。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竞争力,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11月27日,中办、国办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 ,为各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与指引。
二、各地区政策举措与成效
(一)长三角地区:协同共进,打破区域壁垒
2024年12月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其旨在合力破解共性问题,优先推动共识事项,协同开展改革创新。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例如,沪通铁路二期、北仑支线复线、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宿连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江苏“两纵三横”干线航道基本实现联网贯通,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可实现内河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行,江苏宿迁、安徽芜湖开通了上海直达航线。
在运输方式多式协同上,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宁波舟山港探索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率先在“渝甬通道”运营平台中推动中远海、马士基等船公司签发海铁联运全程运输提单,为内陆企业减少了大量异地订舱及用箱成本;江苏淮安—上海港率先试点“以箱促链”,海运集装箱可在铁路站点“放箱直提”,“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货运时间降低了近一半;安徽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45% 。
(二)上海市:聚焦枢纽建设,提升物流能级
上海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协同政策,同时立足自身,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在完善物流枢纽设施功能上,加大对洋山港等重要港口的升级改造,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作业效率。加强与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推进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提高物流枢纽的集疏运能力。
推动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物流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调配。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三)北京市:创新城市配送,推动数智转型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2024年12月7日发布的《北京市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特色举措。在健全城市配送通道方面,拓展新建市郊铁路货运功能,加快市郊铁路亦庄线等建设,服务保障物流节点运输和联络需求。扩大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开展物流配送试点线路范围,探索开行物流配送专列。2024年9月23日,北京市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快递运输试运营工作,选择地铁4号线、9号—房山—燕房线作为试点线路,利用非高峰时段的富余运力运输快递,提高线网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
在推动物流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上,开展重大物流技术、重要物流装备和智慧物流系统研发创新,推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应用,提高物流实体硬件和物流活动数字化水平,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推进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公路、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设施发展,推广无人车、无人仓和无人装卸等技术装备。
(四)河南省:完善物流网络,强化产业融合
河南作为物流大省,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加强郑州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其在全国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辐射能力。完善省内物流节点布局,加强城市配送中心、农村物流服务点建设,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促进物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制造业、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供应链物流,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物流流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共享,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五)云南省:依托区位优势,拓展国际物流
云南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国际物流通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物流合作,推进中老铁路、中越铁路等国际铁路通道建设,提升跨境物流运输能力。完善口岸物流设施,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跨境物流成本。
发展特色物流产业,如冷链物流、花卉物流等。依托云南丰富的农产品和特色产业资源,建设专业化的冷链物流设施,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打造花卉物流品牌,提升云南花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江西省:优化运输结构,培育物流企业
江西着力优化运输结构,提高铁路、水路运输在物流中的比重。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加强港口与铁路的衔接,发展多式联运。例如,加快九江港等港口的建设和改造,提升港口的集疏运能力,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
培育壮大物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本土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促进物流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三、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区域协调难度较大
尽管长三角等地区开展了区域协同,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地区在政策标准、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导致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面临一定阻碍。例如,在跨区域物流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存在规划不一致、利益协调困难等问题。
(二)技术创新应用不足
部分地区物流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存在技术应用成本高、人才短缺等问题。一些传统物流企业仍然依赖传统的运营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需求,限制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政策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存在打折扣的现象,政策宣传和解读不够深入,导致企业对政策知晓度和利用率不高。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难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未来政策展望与建议
(一)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统一政策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区域间物流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区域物流发展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技术创新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物流技术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开展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强化政策落实监督
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评估。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宣传政策内容和申报流程,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惠及面。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各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实施力度,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