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你有没有职业倦怠?
来源:
冯银川说物流
日期:2025-08-26 16:04:26
点击:4
属于:行业动态
信息摘要:近是不是对工作提不起劲儿?是不是觉得重复的劳动毫无价值?是不是明明很累却睡不着?明明没事做却不想动?
每天,有超过5亿件快递包裹在全国流动,数万辆货车穿梭于城市与乡村,无数物流人坚守在物流中心、运输途中、配送站点——他们用脚步丈量距离,用双手传递温暖,用责任守护时效。
但在这份看似“永远在路上”的忙碌背后,许多物流人正默默承受着一种隐形的消耗:职业倦怠。
它不像工伤那样让人刻骨铭心,却像温水煮青蛙般侵蚀着热情;它不是“不想干活”,而是“干不动了”的无力感;它不是“讨厌工作”,而是“找不到意义”的迷茫。
如果你是一名物流人,不妨问问自己:最近是不是对工作提不起劲儿?是不是觉得重复的劳动毫无价值?是不是明明很累却睡不着?明明没事做却不想动?
职业倦怠(Burnout)由美国心理学家 赫伯特·弗罗伊登伯格 (Herbert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因长期工作压力引发的情绪耗竭、情感疏离和身体疲惫状态。
该概念最初用于解释医护、教师等高情绪劳动职业中的慢性疲劳现象,现已扩展至其他职业领域,比如,物流行业。
如果你发现自己常说“随便吧”“就这样吧”,如果对曾经热爱的事不再期待,如果开始用“麻木”保护自己,那么职业倦怠可能已经悄悄找上了你。
刚入行时,你可能因为“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和货”而兴奋,因为“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或者技能”而满足。
但几年后,这种热情逐渐被消磨殆尽——清晨睁开眼想到要面对重复的、高强度的工作就烦躁,遇到领导、同事或者客户催你要报告、资料或者货物还没开口就想发火,甚至连曾经喜欢的“仓库里一片繁忙的节奏感”都变成了噪音。
这是典型的情绪耗竭——长期高强度工作(如夜班轮岗、高峰期连轴转)消耗了心理能量,导致热情消退、耐心缺失。
情绪就像是一个蓄水池,你每处理一件事,你都要从中舀一些水出来。可是,如果你持续性地从蓄水池取水,却不进行补充,就会面临情绪耗竭,心力交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数据显示,物流一线员工中,超过60%的人在旺季会出现“一上班就焦虑”“下班只想躺平甚至连话都不想说”的状态。
在物流工作中,频繁的沟通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但当职业倦怠袭来时,物流人可能会开始将同事、客户乃至合作伙伴视为“工作对象”而非“人”。
尤其是当物流人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看见”“客户的抱怨永远没完”,就会逐渐关闭情感阀门,把互动变成冰冷的流程。
客服不再认真倾听客户的抱怨,而是机械地背诵“抱歉给您带来不便”;司机不再关心收货人的急切,只想着“赶紧签收完这单去下一站”;分拣员不再仔细核对货物标签,只要“看起来差不多”就扔上传送带。
”这种“去人格化”的背后,是个体对职业价值的疏离感——当工作只剩下“完成任务”,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便消失了。
当你对别人非常冷漠,甚至对自己也是冷冰冰的,开心不起来,你又怎么做好工作呢?
1.3 低个人成就感,从“我有价值”到“我无所谓”
仓管员小李毕业时满怀憧憬:“我要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让每件货物都快速找到主人。”
但五年后,她的工作变成了“每天录入系统、核对单据、处理异常”,重复到连货位编号都能背下来。有次她加班到深夜整理数据,领导只说了一句“别出错就行”,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我做的这些,真的重要吗?”
低成就感源于长期从事机械性工作却看不到成长,或努力未被认可。
物流行业的基础岗位(如仓管员、拣货员、客服等)往往容易被看作“流水线工作”,当员工感觉“自己的技能没有提升”“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就会陷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状态,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出彩、只求过关。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迷失,是职业倦怠中最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
职业倦怠从来不是“矫情”,而是多重压力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职业倦怠的本质,是个体的“心理能量”长期入不敷出——当付出被忽视、成长被限制、生活被挤压,倦怠便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物流行业的竞争常常演变成“内卷式消耗”: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同事们之间比拼“谁能加班到更晚”;为了冲业绩,客服被要求“客户骂不还口”。
更可怕的是,这种内卷往往伴随着“无效努力”——如反复核对已经准确的货物,为了“看起来忙碌”而增加无意义的报表填写。
这样内卷,是没有意义的,消耗了别人,也拖垮了自己。
与此同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糟糕的管理者,比如,只会“画大饼”的领导、习惯“甩锅”的主管、对员工情绪视而不见的上司等,都会让压力成倍放大。
这种“只压榨不关怀”的环境,让物流人感到“努力没有意义”,甚至产生“被剥削”的愤怒。
比如,某司机曾吐槽:“跑长途最累的不是开车,是遇到一个永远在抱怨的调度,明明是天气原因延误,却非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物流工作遵照的是“标准化作业流程”,但长期的重复性操作会让人产生“职业倦怠感”。
打包员每天重复数千次的扫码、装箱、封箱,司机日复一日地行驶在固定的线路上,客服周而复始地处理类似的投诉问题……这种“机械劳动”会逐渐消磨人的创造力与新鲜感。
更残酷的是,物流行业的上升通道往往狭窄——基层员工占比超过80%,但管理岗位有限,许多人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却看不到晋升的可能。
某物流企业的调研显示,70%的一线员工认为“学不到新东西”,60%的人觉得“再干下去也就是重复今天的工作”。
当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倦怠感便会悄然滋生。
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时间不属于自己”:大型仓库有夜班几乎是常态,司机可能连续几天在路上,客服长时间精神紧绷应对“双11”“618”大促。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物流人很难平衡工作与生活——没时间陪伴家人、没精力发展兴趣爱好、没机会修复身心状态。
某物流园区的调研显示,63%的员工表示“每月和家人吃饭不超过10次”,41%的司机因为长期熬夜患上胃病或颈椎病,甚至有年轻的分拣员说:“我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心情考虑未来?”
这种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失衡,不仅影响了物流人的身体健康,也剥夺了他们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导致情感上的孤独和满足感的缺失。
当工作吞噬了生活的意义,人就会逐渐失去“为谁而忙”的动力。
职业倦怠不光影响你的工作,也会对你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过,职业倦怠不是无解的困境,通过针对性的调整,物流人完全有可能找回工作的热情与价值。
对抗倦怠的关键,是学会“向内滋养,向外拓展”——调整认知让工作有意义,提升能力让未来有希望,建立连接让生活有温度。
比如,快递员老张分享他的心得:“以前觉得送快递就是跑腿,后来发现,我送的不仅是包裹,可能是孩子的生日礼物,可能是老人的救命药——这份工作,其实很有温度。”
当我们将目光从“完成某个任务”转向“价值感”,倦怠感便会减轻。当你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你可能会对工作改观,甚至会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另外,有些人认为工作就是工作,即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有些人把工作当成了事业,你所热爱的,你可以牺牲短期利益、甚至不计较得失去长期坚持的事。
在物流企业上班,看似给老板打工,但是如果你转换个思路,你其实是在给将来的自己攒本事,而且即使犯错了,还有企业给你兜底。
重复性工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做重复性工作”。
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积极寻求实践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流行业的升级(如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应用、供应链优化)正在创造新的机会——学会操作TMS(运输管理系统)、掌握智能分拣设备的维护技能、了解跨境电商物流的规则。
这些能力,能让你从“普通员工”变成“技术骨干”,从“执行者”变成“创造者”。某物流企业的数据显示,掌握数字化工具的员工,晋升概率比普通员工高2倍,薪资涨幅高出40%。
“不可替代性”是抵御倦怠的底气——当你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工作便会从“被动应付”变成“主动创造”。
不要只盯着工作本身,试着建立更丰富的社会连接——和小区的邻居组队踢球、跑步或者爬山、参加行业交流活动、学习一门兴趣课程(如摄影、烹饪)、定期和家人朋友聚会。
这些看似“与工作无关”的事,其实是重要的“心理缓冲带”。
某物流园区的工会主席说:“我们组织过‘物流人故事会’,让司机分享路上的风景,让快递小哥讲讲遇到的暖心客户,结果大家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工作里都藏着故事。这种连接,能让疲惫的心重新暖起来。”
向外连接,本质上是在提醒自己:“我不仅是物流人,我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你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和力量时,职业倦怠也会随之消散。
物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物流人是支撑这张网络的“红细胞”。
但再坚韧的红细胞,也需要氧气与休息;再热情的物流人,也需要被理解与关怀。职业倦怠不是“矫情”,而是身体与心灵在提醒你:“该停下来,照顾一下自己了。”
如果你正在经历倦怠,请记住:改变可以从一个小行动开始——今天多对客户笑一次,明天学一个新技能,周末和家人吃顿饭。这些微小的改变,终将汇聚成对抗倦怠的力量。
因为,你的价值不仅在于完成了多少的工作量,更在于你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职业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