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带过很多支销售队伍,也参与过很多销售队伍的建设,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会高频出现在各段经历中,销售人数越多,可能性越大。
几年前我带的一支SAAS攻坚销售团队就很有代表性,团队里当时一位老销售,一位新销售,老销售三十多岁,做了十几年销售了,经验丰富,善于分析客户心理,许多销售人员遇到难题都喜欢找他分析,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是“高手”。
新销售则是个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小伙子,销售经验几乎没有,典型的愣头青,经验不足,胆子不小,遇到问题经常向那位老销售请教。奇怪的是,很快,新销售的业绩竟然超过老销售了,一开始很多同事都想当然的认为是新销售运气好,但是很快,“想当然”就再也找到到借口了,自从业绩被新销售反超后,老销售就再也没有追得上新销售过了。
偶然一次机会,我更确认了了其中的必然所在。
有一次,老销售跟我沟通一个单子的进展情况,我们详细地复盘了整个过程,并找出了跟进过程中一些缺失的信息及不确定的地方。老销售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列举了各种可能性,并对客户中每个人想要什么都做了合理的推测,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老销售刚出门,新销售接踵而至。同样是讨论客户,不过新销售并没有像老销售一样按照经验做分析,而是抄起桌上的电话就给客户打了过去,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我们一起研究客户的需求,制定出了跟进计划。
看着新销售走出办公室,我猛然意识到老销售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在销售这行,“老手”一开始总是令人向往,他代表着纵横商场、无坚不摧,无论什么项目都会手到擒来,无论什么样的对手都立斩马下。随便上网一搜,就会看到一群这样的“老手”在炫耀自己做的各种成功故事。
当然,这些经过演绎的故事都是假象,跟实际差得很远,甚至南辕北辙。我曾经分析过大量类似的案例,发现无论多么精彩的故事,其套路都是一样的:“老销售”一眼就看穿了客户心思,然后几句话或某个动作就打动了客户,每个人都是李寻欢,优雅登场,一击致命!
要看穿客户的心思不是不可能,而是概率极低。一个说烂的故事,“鸡过马路原理”,鸡为什么过马路?原因有很多,回家、找吃的、找母鸡、散步、下蛋等等,一百个人猜,就会得出一百个理由。每个人猜对的概率只有1%,错误的概率是99%。而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去问鸡。除非这只鸡告诉你,否则你几乎猜不准。即使猜准了,那也是蒙的,和运气有关,与水平无关。
在销售中,“客户的心思”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购买动机”。动机是客户购买的最根本动力或者“个人的原因”。比如买车,公开的原因是代步,个人原因可能是炫耀或者其他。总之,买同一样东西,客户的购买动机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远比鸡过马路的动机要复杂得多。
一个没有经验的新销售,假设他猜对的概率是1/10000,而一个所谓的老手,即使他比新销售聪明100倍,那他猜对的概率也不过是1/100。1/10000和1/100的概率在B2B销售中并没有本质区别,也就说,都猜不准。
而销售中所谓的“高手”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销售很难放在一起拼个高下。而且高手都是无止境的,所以,很难做到精确的评定,能肯定的是,理解不了销售是一门学科,只能从“新手”到“老手”,永远成不了“高手”。
借用下别的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学科”的视角来看销售,如果看懂了,会运用了,才会走向“高手”之路,因为学科代表了科学、规律、必然性。
销售过程就是遵循一整套系统化的步骤和流程,很难跳过一些环节直接跟客户成交。我们来看一下B2B领域一位攻坚销售人员成交一个新客户的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