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公布了国家物流枢纽2025年上半年运行情况检测报告,报告显示,多数枢纽核心经营数据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货物吞吐量、物流业务收入等关键数据增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5年,实际完成枢纽数量189个,超前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进一步均衡,“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枢纽间的分工协作和对接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
(图源:新华社)
2019年9月,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全国共有23个物流枢纽入选。
自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牵头发布7批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共包括181个枢纽,实现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其中有8个国家物流枢纽合并2种类型建设,因此,实际完成枢纽数量为189个。
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国家物流枢纽数量最多,分别有63个、60个。物流枢纽由东向西呈现出“水运减弱、陆路渐强”“商贸相对渐强、生产相对渐弱”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建设完成度最高,86%的国家物流枢纽已获批。
分类型来看,全国有43个城市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43个城市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39个城市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9个城市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20个城市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14个城市获批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打破区域间流通效率差异成为物流降本的关键点。我国东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差距显著,需要重点补强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等通道短板,推动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占比居高不下,需要以“产业集群+物流枢纽”模式通过重构物流网络优化生产关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发布,物流枢纽名单由127个承载城市212个国家物流枢纽调整为152个承载城市229个国家物流枢纽。此次名单调整,共退出10个国家物流枢纽,新增27个国家物流枢纽,主要退出类型为商贸服务型,主要新增类型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在港口型、陆港型与生产服务型枢纽上的增幅也侧面表明着更加注重发挥铁水干线运输能力支撑产业发展的意图。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并逐步迈向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已获批的国家物流枢纽中商贸服务型枢纽最多,未获批类型以生产服务型与商贸服务型为主。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成度最高,达87%。生产服务型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数量逐年增加,港口型与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数量在每年获批名单中的占比逐年收紧,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介绍到,当前国家物流枢纽演进历程分为填补空白、加速建设、网络织密、功能提升、全面覆盖、网络强化、产业融合等7个阶段。
从2019年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来看,枢纽所在区域、分布类型相对均衡,有利于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重点依托已投入运营、发展潜力较大、区域带动作用较强、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设施,推动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基本框架和重要支撑。
之后,国家物流枢纽进入加速建设阶段,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关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区位优势突出,空间布局、建设运行等基础条件较好,建设方案及推进落地的总体思路相对成熟。
(图源:新华社)
2021年,“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5个枢纽入选,这一时期,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为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正式进入全面覆盖阶段,主要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较强;二是聚焦打造“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的高效物流服务网络,覆盖范围较广;三是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在引领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家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邯郸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吉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佳木斯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26个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前六批共布局建设了151个国家物流枢纽,提前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阶段性目标。这一时期的国家物流枢纽在服务产业发展、吸引各类要素聚集、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等方面呈现出更为突出的特征。
今年新入选的30个国家物流枢纽中,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总数达到19个,占比为63%,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我国枢纽经济加快发展。新一批的国家物流枢纽主要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紧密融合产业,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二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服务区域对外开放;三是提升运行效能,助力降低物流成本。
国家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节点,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后,传统物流设施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动形成“枢纽集聚产业、产业赋能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区域产业发展、消费密切相关的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枢纽比重超过40%,有效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 + 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可强化各地区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加快各类资源与生产要素流动,有效推动全国范围内商品、要素、技术等各类交易市场整合与创新升级。
洛阳市依托雄厚的产业底蕴、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分别于2020年、2024年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拥有双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非省会城市。2024年,枢纽全口径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业务总收入69亿元,“十四五”以来业务总收入增长近300%,带动就业7000余人。
国家物流枢纽也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等模式创新,目标是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广州港创新港站一体化运营后,南沙港区海铁联运量2023年同比增长241.7%,2024年继续增长47.16%,助推全港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38.83%;重庆果园港通过“江海直达班列 + 中欧班列”联动,实现单箱运输成本下降25%,货物损耗率从3%降至0.5%……
国家物流枢纽勾勒了国家物流骨架,搭建物流整体网络,形成了“干线+网络”式的物流运行格局的载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和0.2个百分点。综合测算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节约物流费用超过1300亿元。
“十四五”以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增强,物流枢纽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成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最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总而言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会带来集聚效应,并且在此基础上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