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经济总量达到6.7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即将迈过60%大关,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近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介绍“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十四五”时期河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其中,航空港区这些发展亮点上榜,一起来看!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十四五”以来,河南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提速发展,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建成投用,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投产,洛阳百万吨乙烯等引领性工程加快推进,超硬材料、现代农机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创建,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国产化AI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六成,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连续7年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以上。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南美的车厘子、马来西亚的榴莲,搭乘‘空中丝路’,短时间内就能摆上国人餐桌;预计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1.7万列,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获批设立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贸易链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商品‘一站到家’;周口中心港、信阳淮滨港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超过40条,‘豫货出海’‘海货入豫’更加高效便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静说。
经贸合作“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离不开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硬联通”。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新国介绍,当前,全省综合交通网总规模达29.2万公里,“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快实现,总体可概括为网络规模、枢纽能力、服务效能“3个大幅提升”和战略支撑、发展动能、引聚能力“3个显著增强”。比如,米字形高铁覆盖省内所有省辖市、衔接国内主要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构建“空陆数海”四位一体开放格局,对全省进出口贡献率达60%以上。
“空中丝路”越飞越广,已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创新推进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建设,郑—卢“空中丝路”形成中欧互联互通空中桥梁,引领带动河南形成“空陆数海”四路协同开放格局,为内陆地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河南方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已建成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活体动物、国际邮件、药品进口等7大功能性口岸,郑州航空口岸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功落地,全面实施“7×24小时”客货运通关保障和“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形成内陆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开放体系。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集聚形成“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维修、跨境电商、飞机租赁、国际分拨”等6大产业业态,发展绩效评估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三、中部第一,2024年进出口总值近4000亿元,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三。
同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举办两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成为中欧互联互通的金字招牌。“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在豫卢两地交相辉映。郑州至卢森堡客运航线开通,中原百姓赴欧“说走就走”。
城乡区域发展更和谐
“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城乡融合加力推进,县域经济扩容提质,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我省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位列中部第一,战略位势不断增强。”万战伟说,比如,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15.6%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沿黄生态廊道1194公里全线贯通,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动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以来,河南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堵点卡点,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形成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服务企业群众4.2亿件(次),国资国企改革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县域经济“三项改革”全面落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建设深入推进,航空港区形成“四港联动”发展格局,成功举办两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双枢纽”合作模式拓展提升,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区建成投用,预计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1.7万列,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容至7个,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加快构建。
科技创新生态加速优化
“十四五”以来,河南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促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建设整体起势,“智慧岛”双创载体实现省辖市全覆盖,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2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列,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世界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竞相突破,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20年翻两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