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这句话简直就是为物流行业量身定制的墓志铭,或者说是求生指南。
当互联网大厂在卷工时,制造业在卷价格,教育领域在卷焦虑时,物流行业已经默默地、不声不响地卷出了一个新高度,高到让其他行业望尘莫及。
如果说别的行业是在红海里扑腾,那物流行业就是在血海里潜水,而且还没带氧气瓶。
物流行业的内卷,已经卷出了艺术感,卷出了哲学高度,卷出了末日求生的美感和悲壮。
这顶“卷王之王”的王冠,物流业戴得那是相当稳,稳到没有人敢去抢,也没有人舍得抢。

为什么物流是卷王之王?且没有之一?
让我们走进这个魔幻的现实世界。
首先,物流行业的价格战,已经不是红海,而是血海。
一位从业20多年的物流公司老板跟我说:“五年前跑一趟中短途还能有20%的利润,现在?能有5%就谢天谢地了。这不是在赚钱,这是在为社会做慈善,顺便给自己积点阴德。”
问题的关键在于,物流行业的价格已经透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随着车货匹配平台的出现,原本应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利器,结果却沦为了纯粹的“比价平台”。
货主发布一单货物,几分钟内就能收到十几个报价,筛选的时候只看谁的价格最低。更魔幻的是,在企业的审计与合规压力下,选择最低价竟然成了经营有道的“业绩”,大会小会都在炫耀谁家运价压得最低。
这已经不是饮鸩止渴了,这是集体服毒还要比谁的姿势更优美。
管理大师波特说得好:“如果竞争仅仅围绕价格进行,那么整个行业都将滑向利润的深渊。”物流企业不仅滑向了这个深渊,还在里面盖了房子,打算长期定居。
其次,运力严重过剩,司机沦为“最底层牺牲者”。
我国目前有大约1500万辆公路货运车辆,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但货运量并没有同步增加。2023年上半年,全国公路货运量仅小幅增长1.2%。
车多货少,司机的议价能力大幅降低。即便甲方给出的运费不算低,但经过信息部、平台抽成以及各种关系人佣金的层层扒皮,最终到司机手上的已经所剩无几。
一位司机朋友苦笑着告诉我:“现在不是我们挑活儿,而是活儿挑我们。平台上有一单报价低到连油费都不够,可还是有人接——你不接自然会有人接。”
这种“底层互害”式的竞争,让司机成为内卷中最无奈的群体。他们用自身的辛劳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流通,却很难分享到什么发展的红利。
再者,数字化这把双刃剑,在物流行业展现得淋漓尽致。
“智慧物流”、“数字物流”这些概念听起来高大上,但在现实中,所谓的“智能化”并没有解决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GPS、大数据、AI算法这些技术确实提升了行业的透明度和管理细致度,但颗粒度越细,本质上是对运力方的约束越多。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远不及它使价格透明化对利润的冲击。
更糟糕的是,平台企业越多,“数据孤岛”就越多。各平台为了打造自身竞争优势,数据互不流通,本应借助数字化降低空驶率这一核心目标,成效却不理想。
我国公路货运空驶率仍在40%以上,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运输处于空跑状态。这不是在运输,这是在给祖国大好河山拍默片。
数字化本应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在无序竞争的环境中,它首先成为了打价格战的“帮凶”,让内卷更加严重。
一位物流科技公司的高管坦言:“现在很多所谓的智慧平台,实际上是靠补贴抢市场,靠低价争客户。大家都在说降本增效,但真正做到的,只有‘降本’而没有‘增效’。”
内卷最可怕的结果,是扼杀行业的创新能力。
当企业利润极为微薄,连生存都成问题时,谁还有精力去投入研发、提升服务、拥抱真正的智能化?
此时任何对未来的投资都成了奢望。大家都被困在当下的生存战中,无法为未来做准备。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地狱里互相伤害,却没人有能力爬出去。
“卷王之王”这顶帽子,对物流行业来说,不是荣耀,而是警钟。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唯一的出路是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从“运输公司”升级为“供应链服务商”。
需要整合运输力量,打破数据壁垒,真正实现效率变革。
更需要政策引导,营造一个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健康生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名言,或许是对当下物流行业最贴切的描述:“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在物流这个内卷到极致的行业,适者生存不再是理论,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
而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能适应这种魔幻现实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的希望是,当行业完成自我革命和升级后,那些曾经被挤压到极限的企业和司机,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毕竟,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最基层劳动者的尊严和利益为代价。
但这在当下的内卷狂潮中,听起来却像是一种奢望。